做人就是最大的生涯規劃:「生老病死」的「生」一向都是被放在首位的

最近紅十字會又再血庫告急,但網上反應已經由往時的踴躍補給、分享呼籲,變成今時今日的人人冷漠乃至是恥笑。原因再深究下去,可能就犯法了。

筆者在高中時,都捐過兩次血,是紅十字會派員來學校做臨時捐血站,歡迎師生家長獻血,很記得其主事人一向都是鄭老師。

其後無再捐的理由是,我發現醫院的治療方針是,不論是什麼人、什麼病,都會幫他們吊命,尤其是老人和根本無望的重症。他們會因此而不停地拖著病體殘軀出入醫院,亦不可能是社會上的勞動力,病成這樣也難有智慧上的生產,更要不停受病魔折磨。

有這樣的看法,是由於小時候家裡先後同住了3個重症病人,有躁鬱症的爺爺、各種嚴重老人病的祖母,還有患上血科病及相關衍生疾病的姑媽。他們勉強地痛苦生存時,不僅消耗了很多鮮血,也為家人們帶來了很大的負擔與不便。

人人都可以平等地得到輸血的機會,本來這沒有問題,而是香港的醫療體系並不接受生老病死之中的「老病死」,導致「生」的人都一樣要在資源日益短缺的情況下一同被拖累。

這是很實際的資源配給問題,「生老病死」之中的「生」一直都是被放在首位的,但我們卻見到「老病」永遠都被放在「緊急」,而我們這些活生生的、吃個藥、打支針、救一救就可以繼續貢獻社會、繼續返工、繼續生產的人們卻永遠「非緊急」地要在公立醫院等上至少10個鐘頭。

 

作者:辣椒F

想法和做人都是小辣椒,涉獵不同有趣圈子,對人生規劃和世事處理有獨到的一套看法。

Add your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