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理學人看世界:科學精準,就是最好?

今屆世界盃快到尾聲了。賽事進入白熱化階段,強隊出局,巨人殺手暮起,叫人驚歎。除了捧場愛隊,精彩入球,今屆世界盃,還有甚麼特別的亮點?

相信很多觀眾都會留意,今屆賽事,國際足協刻意的投入了大量的高科技,幾近是以科學精準掛帥:由比賽「精準」計算補時,已經成為了大家的熱話:實在從來都未見識過史上最長的「補時 14 分鐘」!而近年來在賽事中,球證不論在入球或越位等裁決時,都會「參考」如 VAR 重播、門線技術、鷹眼等科學判決,在今屆已去到「依賴」的程度:如伙今次賽事中,場地系統會即時監察邊攻時的越位情況,以後會以「半自動」執法告知旁證和球證。先不論多次「衣衫不整」而只有因手袖,腳踭位越位而成為爭議外, 不禁要問,如果連判決都可以不經人手,自動運作,那還要球證、旁證做甚麼?

除了高科技「越位」判決帶來不少爭議外,日本隊在分組賽事中因一球「出界」但最後被電子足球科技(不說不知,原來今屆賽事所用的足球,每一個都配有電子定位設備,要先「叉電」才能使用的)判定有「1.88mm」貼住界線,繼而得分而晉級的一幕,引來不同球迷,球員,甚至球隊的抗議…相信對於德國足協和隊友們,肯定不是味兒了。但正如已故殿堂級體育記者伍晃榮所言的一句經典:「波,係圓 o 既」一樣,足球場上,真的「乜都可以發生」,任你運用了全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,精準到不能再準,變幻才是永恆。

有趣的是,足球真的好像與高科技判決,十分之「唔 Friend」。其實在體育賽事中使用高新科技,不是今日才發生,也已經在其他運動賽事中使用,為何在足球賽上使用,爭議就多了?

這可能與足球賽事的本質有一點關係。現代足球起源於 19 世紀中期的英國,是在普及體育運動中最受歡迎、接受度最高、普及面最廣的一種,甚至被譽為「世界遊戲」。當時的足球隊其實多是由工人組織俱樂部而成,基本上有一個草地,劃上界線,隊各派十一名隊員參與,互相在這個長方形的草地球場上互相對抗、互相進攻就成了足球比賽的鄒型了。

足球比賽當然有相關的規矩,但其實當中的仔細程度並不如今天大家所想的精細:比如足球場為例,基本條件是有一塊長方形平地,豐檢由人,由草地、人造草場、膠地甚至我們很多人在公園裡不小心「磨疆」受復的混凝土地也可以。更簡陋的足球場,甚至可能只有兩邊龍門及幾條白線就可以了。就是根據國際足協的規則,足球場地的長、闊度直到今天都只是一個「約數」:舉行國際性賽事的足球場地,長度應該介乎 100 至 110 米(110 至120 碼),寬度則應介乎 64 至 75 米(70 至 80 碼),沒有劃一的標準;連帶犯規,判決,補時等等,都是由「人的因素」去決定,全無科學精準,也無準確計算。正因如此,球賽上無的是精確,有的卻是執生,雖然會有爭議,但同時也成為足球的魅力所在:由大家耳熟能詳的「上帝之手」,到今日日本隊的「出界球」,成為一個又一個經典。

科學精準,就是最好?還是留給大家判斷了。

 

作者:陳永浩

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、城市地理學博士。致力於推動人文地理學及文化旅遊保育,整合各類知識說好香港故事。

Add your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