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理學人看世界:「事頭婆」走了

香港人對於英女皇,尤其是九七前已生活在香港的一代,絕對有著不一樣的情感。她雖是殖民地的元首,但香港作為「山高皇帝遠」的一個殖民地(雖然現在不被承認,政治不正確),這位相片掛在辦公室,「硬幣在背後」的「貴族朋友」,我們沒有對政治人物的一種感受,反而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——尤其以「我最大的訴求就是返工」的香港人來說,將女皇冠以「事頭婆」,真是最高的榮譽。

事實上,女皇也真的與世上所有政治人物、領袖都不一樣。將女皇日前才委任的新一位首相計算在內,在女皇一生中,一共委任了十五位首相——由第一位是邱吉爾,到最後的「新鐵娘子」,她還在看盡風雲了——不止,從艾森豪威爾到現在的拜登,她總共接見過13位美國總統,人人都要尊稱她「女王陛下」Your Majesty(還有一次她不是以女王身分,而是以公主身分,於1951在美國會見杜魯門總統)。當然還有其他英國屬地、海外領地、英聯邦各國元首等…雖然大英早不是「日不落帝國」,但她的威權,一點也不少。

但女皇被傳頌於世(或許也被人批評)的一個重要原因卻是:不作為。

自《大憲章》開始對英格蘭君主的政治權力進行限制後。大英帝國在虛位元首體系之下,君主的職責僅限於授勳及嘉獎和任命首相。君主對於政府的直接影響很小,行政權力的執行一般根據法規或傳統下放至各大臣和公共機構手中,不由君主親自執行。英女皇繼續以此行事, 也不只是一般層面:而有很多流傳自皇室的故事,和不少的電影,節目,都描述過就算是皇室家事,女皇也鮮有「擅作主張」,而是聽從她首相的意見。這對於今日很多「要權有權、有權用盡」的領導人,反差的確大到一個點。

然而,當她的國家在水深火熱時,她每每就會「及時登場」,或許只是一舉手,一投足,就能使子民們心領神會,一起振作。就在年前武漢肺炎高峰期,當連查理斯王子都中招,肥波首相都要入院住進深切治療部時,她不慌不忘,在溫莎堡發表全國特別講話:簡簡單單、鼓勵國民憑着「自律、沉着和善的決心」,迎接疫情的挑戰和破壞,同心抗疫,感謝前線工作人員的付出,讓國民樂觀面對防疫工作。一句「我們可以再相見」,感動了多少人心。

還有她與菲臘親王的相愛,對年年被惡攪,批評的包容,還有她兩次訪港,尤其是在前途談判後來到香港,種種親民之舉,對比另外一些的國家領導人,封城鎖港也不敢停留,幾近「竄訪」來港…

就在慶祝了女皇白金禧,足足登位七十年的「事頭婆」,終於要走了。之後變成「英皇」的時代,查理斯能否繼續大英帝國的大業,連帶英國能否安然渡過高油電稅的日子,實在要拭目以待。

 

作者:陳永浩

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、城市地理學博士。致力於推動人文地理學及文化旅遊保育,整合各類知識說好香港故事。

Add your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