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關了,復常了,街頭人多了,大陸自由行又回來了。
但這種「復常」,真的是人人想見的嗎?
其實,全世界都經歷疫情,好些地方在這個艱難時期,不浪費時間,來個改頭換面,浴火重生,變出好一些新景點,有了不一樣的生活面貌。筆者疫情後去了東京一轉,不論是原宿,新宿,涉谷等地,都耳目一新,各地都增添了好些新的「打咭」景點,或是新的商場玩樂之地。即使是舊有的地方,也努力改進,有煥然一新的感覺,一去再去,還是找到新奇點子,一去再去,就是不覺得千篇一律,重覆又重覆……
又以我們的「競爭對手」新加坡為例,經過疫情,樟宜機場不只「復常」,原來更已經早著先機開展了新的航站建設。與之相比,香港機場則是大荒涼,處處寫著「裝修」,實則關門大吉。富生意頭腦,轉數快,「執輸行頭,慘過敗家」等等香港人的 DNA,全部都因要和大國同步而 heng 機。踢一腳也郁不動,樣樣變成阿爺做,我先行,那會有生機?
結果,還是食老本。而且吃相真的不堪。走訪過在疫情時於上水粉嶺的經螢的本地店主,他們均表示通關之前,已經無以為繼——不是無生意,不是無錢賺,而是被業主加租趕走——原在疫情前開到成行成市的藥妝店,執笠以後一度改成本地民生店,上水粉嶺,一度找回一點本土氣味。可惜通關消息一出,原來的業主即時「報復式」加租,尤有甚者,就算店主肯交貴租繼續營業,業主也不接受,寧願快快將你清走,好讓我再開藥妝店搏殺,大做水貨客生意!
之後?人流的確是多了,但消費力是弱了。始終經過—疫慘情,大國底子不比你想像的厚,底子比你想得的虛,人是有了,但大款還未見蹤影;劏場人流的確是多了,但消費力是弱了。始終經過—疫慘情,大國底子不比你想像的厚,底子比你想得的虛,人是有了,但大款還未見蹤影見人不見客,飯店酒樓在疫情執笠後,只能街頭兩餸飯待候,最慘的可能是以往「雄武無敵」的西人殺人王警隊指揮,居然無事可做到要去遊客區做保安疏導…
在旅遊理論中,對於旅客定位,其實有很多深刻的研究。有些景點,遊客只求「一期一會」,去一次就無回頭;有些景點,卻可以「長做長有」,遊客就是不嫌重覆,不怕悶,鍾情於其文化、享受與感受。而一個以「水貨」、「購物」為主打的景點,不是不可,但這是不是香港應走的路?實在不知道。
作者:陳永浩
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、城市地理學博士。致力於推動人文地理學及文化旅遊保育,整合各類知識說好香港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