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理學人看世界:社會不安,這個你我早已知?

近一兩年,香港社會出現了幾個「新名詞」:【國際大刀會】和【街頭MMA】。以往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,華洋共處,中西文化合壁,「國際大都會」一名讓不少港人引以為傲。但自從 2019年,經歷了「反修例」社運及疲情影響後,社會氣氛完全被改變。不少人也覺得,香港人比以往更燥動,日常生活磨擦更見火爆,因小事初則口角,繼而動武,甚至在一些打鬥中真的動用武器,彷佛變成了生活日常。

而近期更有多起無差別人身傷害事件,當中更揭示了社會對弱勢群體資源缺乏,長期支援和照顧不足——本港早前曾於一周內連接發生隨機斬人和倫常命案,幾單血案,合共奪去五條人命,而不幸的是,兩名疑兇均有精神病紀錄或疑似有精神健康問題。事件揭發了原來香港精神病患者嚴重缺乏支援,醫管局現時只有385名精神科醫生,醫生與患者比例低至1:761,人手嚴重短缺程度是連半世紀前、已過時的指標都追不上。  另一方面,社工日益流失,但處理精神病患者個案卻不斷增加,現時1位社工可能需面支援60至70個患者,相對外國多出一倍。

其實,只要多找一些有關社會發展的調查據,不難找出問題所在。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於1999年制訂「香港社會發展指數(Social Development Index, SDI)」,集合本地及外國專家為香港建構一套客觀、科學化的指標系統,透過收集及整理官方統計數據,追蹤本地的社會發展進程及評估本港整體社會和經濟的需要。社會發展指數每兩年發表最新指數,以1991年為基準年(指數為100)作比較。2018年的社會發展指數為227,較2016年高出21點,顯示整體社會發展錄得增長。

可是在整體數字下,不同領域中的指數差距巨大,充份顯示出社會發展失衡,問題極為嚴重。在分類指數中,「家庭團結」及「房屋」兩個領域更是比基準年(即1991年)更差、持續處於負數,發展嚴重倒退。事實上,「家庭團結」指數在二十多年來,一直處於負數;而「房屋」則自2002年發展下滑,2010年跌至負數,往後急劇倒退,成為社會發展指數中表現最差的領域。

當眼前社會只顧經濟發展,推動一樣又一樣的「新發展」,數字固然亮麗,但造成的社會不公,社會上流機會減少,貧富不均等問題卻日益加劇。「婚離」只是顯現社會問題中比較輕微的一小部份,更多隱藏的問題,如家暴,精神壓力,社會冷感,對前景失望和不滿等,就像一個又一個隱形的計時炸彈,可能在未知的時候,因不知的原因爆發。以往,社會中還有不同的「安全閥」,如言論自由,民主投票制度等,可供市民表達意見,讓市民「消消氣」。可是在香港及中國政治以「國安」為名,持續實施高壓管治下,香港市民連「鬧政府」(其實這在西方社會,甚至大陸地方都十分普遍)這個可供發洩的渠道都沒有了。

社會不安,隨時爆發,這個你我早已知?只怕主事官員,以為攪個「開心香港」就能解決問題,然後笑說不介意。

 

作者:陳永浩

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、城市地理學博士。致力於推動人文地理學及文化旅遊保育,整合各類知識說好香港故事。

Add your comment